換本命運記錄簿
作者: 黃靖雅老師 日期: 2015-03-04 22:36
換本命運記錄簿
黃敏警
《了凡四訓》裡,記錄袁了凡先生始則為命數已被算定,從此澹然無求。
既然一切莫非前定,索性落得輕鬆,再無貪求之想。看似澹泊,其實是消極的包裝美化。
帶領他走出頹唐幽谷的,正是雲谷禪師。
雲谷禪師知道袁了凡淡泊的背後,原來還有這麼一段不為外人知的插曲,不禁哈哈一笑:「我還以為你是英雄豪傑呢,原來只不過是個凡夫!」
雲谷禪師肯定凡人命中確有定數,然而世上卻有兩種人是命數拘縛不得的,一是大善之人,另一則是大惡之人。
大善人積功累德有日,自能以其新添的善業一改本有的多舛。大惡之人則提早把今生的福報提領用盡,弄出一本赤字累累的存摺來。
之後的故事不必我再贅述。既是悟透這層機轉,斷無立志作惡徒的道理。袁了凡從此積極行善,換來一個全新的命盤。
師尊享壽九十四,根據他對自身命盤的了解,那遠遠超乎他既定的壽限。得以改換的理由,在他十三歲就已奠定根基。
他十三歲那年,父親德臣公仙逝。爾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江蘇第一師範附小,在上海的兩位叔叔希望他能離開蘇州,到上海就學,順便見見世面。
離開家鄉那天,母親劉太夫人慎而重之地從一個箱篋請出兩本薄薄的手抄本,要愛兒跪下來接過,一邊便叮囑他:「這是你父親留下的唯一遺產……」
師尊遵母命,帶著父親手抄的《太上感應篇》與《陰騭文》來到上海,每天天未明即起,兩本各誦讀一遍。
《太上感應篇》開篇便是: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如此一年,師尊說他深覺報應不爽,但轉念一想,光他一個人知道又有何用?於是興起印製善書,廣渡眾人的念頭。
十四歲的師尊於是利用假日在小巷穿梭,找尋印書店。
這個為大眾奔走的小小身影,對我而言,等同他日後為了宏教四處奔波的具體而微。
他終於如願找到一家印書店,歡歡喜喜地掏出零用錢節餘的十幾個銀元。
那是兩位叔叔的愛心,每月各給他一個銀元。儉省的他一個月花不到一塊錢,存了一年,足足有十幾塊錢。
店老板是個好心人。提供給他有插畫的書版不說,在兩人講妥價錢之後,天真的少年趕忙要付清款項,老實的老板卻讓他把錢先收好,等善書印妥再付。後來甚至還找到學校來,告訴他原先的金額算多了,應該再少一塊錢的。
師尊八十幾歲時對天帝教同奮講起這件事,在感念中還有回味:「這個老板人很好啊,他不會欺騙我們小孩子!」
善書前後三度印行,沿著來往長江的大船發送有緣。這件無心為之的大善行,無形中為師尊作了長壽的籌碼,實是他始料未及的。

